当前位置:北京市

陈良万

陈良万,男,1988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就职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师从于中国心外科鼻祖郭加强教授。

1998年在意大利罗马TorVergata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和器官移植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心外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福建省胸心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全国委员;福建省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学分会名誉会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副会长;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器官移植》等杂志编委,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市人民医院客座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客座教授。

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30年,现能独立完成几乎涵盖所有心血管外科领域开展的各类手术。致力推动我国临床心脏移植的发展:国内首次完成心脏移植后16年行再次移植心脏移植;在国内率先总结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体会;国内首次完成脑死亡无偿捐献供心的心脏移植;国内首次报道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行左心辅助泵植入术后25个月的终末冠心病施行心脏移植术;国内首次观察心脏移植长期存活七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国内率先用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心脏移植长期存活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为了防止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术中吻合口出血和简化全弓替换,提高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进行了裙边带瓣管道、改良吻合口技术(局部包埋技术)、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等多项技术改进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成功率。这些技术改进均为国际首创。国内较早探讨抑肽酶,止血芳酸,术后胸骨后引流液回输等减少体外循环库血用量;国际上首创在体心肌,血管缝线法基因转移;并在国际上率先进行尿激酶基因方法防止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已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及厅级课题6项;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如Circulation)上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包括替代人体升主动脉根部的带瓣管道、动脉腔内支架、外科术中应用的分支人造血管支架等6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8名,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和全省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和福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